
各位朋友,大家好!2025CKC季后邀请赛上海站的引擎声已经越来越近,因此,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既期待着赛道上的速度对决,也被赛场内外的故事深深打动。这些天,我在车手休息区看到了不少动人的画面10岁的小车手对着方向盘反复练习握姿,35岁的大师组车手在检修区和工程师讨论战术,还有周冠宇的亲笔签名海报贴在青少年车手的更衣室里。今天,咱们就不谈圈速和积分,而是聊聊CKC上海站背后那些关于热爱、传承与成长的故事,这些才是这项运动最动人的底色。
先从一位特殊的车手说起——儿童组的陶羽禅。这个11岁的小男孩,去年上海站因为紧张,所以在T3弯道出现失误,最后只拿到第15名。赛后他没有哭,而是拉着教练在赛道旁的护栏边,把每个弯道的走线画在笔记本上,一问才知道,他为了参加比赛,每天放学都要练两个小时模拟器,周末还要坐三个小时的车去卡丁车场实地训练。今年再见到他,小姑娘的眼神里全是笃定,于是在官方练习赛中,他在自己去年失误的T3弯道,跑出了本组别最快的过弯速度。陶羽禅的妈妈说“我们不指望他拿冠军,就想让他明白,喜欢一件事就要拼尽全力。”在CKC的赛场上,这样的小车手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顶尖的天赋,但这份执着的热爱,比任何奖杯都更有力量。
如果说小车手代表着希望,而大师组的车手就承载着传承。38岁的王浩是本站大师组的参赛选手,他跑CKC已经12年了,并且见证了这项赛事从最初的几十人参赛,发展到现在每场36个名额都要靠抢。让人感动的是,他不仅自己参赛,还在老家开了一家卡丁车俱乐部,免费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训练机会。他说“当年我刚入行的时候,是一位老教练手把手教我走线,现在我有能力了,也想把这份接力棒传下去。”在检修区,我经常看到他给青少年组的小车手讲过弯技巧,从油门控制到心态调整,毫无保留。因此,这种“老带新”的传承,让CKC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成了中国赛车运动的“人才孵化器”。
说到传承,就不能不提上海国际赛车场卡丁车世界这条赛道本身。从2008年启用至今,它承办了超过50场国家级赛事,而周冠宇、叶一飞这些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顶尖车手,都曾在这里完成启蒙阶段的关键训练。赛道旁的荣誉墙上,刻着每一年的分站冠军名字,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现在四个组别的满额参赛,因此,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中国卡丁车运动的一步成长。去年张宇晨创下1分03秒872的圈速纪录时,赛道旁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给冠军的,更是给中国赛车运动进步的。
可能有人会问,卡丁车比赛又危险又烧钱,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坚持?在采访优速车队的工程师李姐时,她的话给了我答案“你听过引擎的轰鸣声吗?当34匹马力的Vortex引擎在你耳边咆哮,当赛车在弯道中精准过弯,那种人与车合二为一的感觉,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李姐从事卡丁车技术工作8年,从最初只会给赛车换轮胎,到现在能独立完成悬挂调校,因此,她见证了本土技术的进步。今年车队自主研发的可调式悬挂系统,在连续弯道中的表现丝毫不输国外品牌,这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调试和改进。
在我CKC上海站的魅力,从来不只是冠军的归属。它是10岁小车手为了梦想反复练习的执着,是38岁老车手传承技艺的坚守,并且是工程师们攻克技术难关的坚持。当绿灯亮起,赛车冲过起点线时,他们追逐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梦想。这条1.234公里的赛道,承载的不仅是圈速纪录,因此也是中国赛车运动的未来。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一起为每一位车手加油,为每一份热爱喝彩。无论最终谁能站上领奖台,他们都是中国赛车运动的英雄。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CKC,关注中国卡丁车运动,因为这里有最纯粹的热爱,有最动人的传承,更有最值得期待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在赛道旁,见证速度与梦想的绽放!
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