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浩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有强 靳燕
冯现明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政协委员、林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获全国“最美农技员”称号。
“你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活成我喜欢的样子。”
这是近期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的对话。成为真正的自己,拥有无悔人生,是每个人追逐的梦想。30年前,冯现明作为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人踏入太行山,从此扎根基层,以技术革新破解行业难题,更以委员担当传递群众呼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谱写了无悔的人生,也诠释了一位政协委员的初心与使命。
专业担当筑牢养殖根基
冯现明的履职日记里,写满了与猪圈鸡舍相伴的故事。早年下乡时,目睹养殖户赶着母猪跋涉十几里山路配种的艰辛,他牵头建起林州市首个猪人工授精站,一举填补了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空白。
随后两年间,冯现明又快速搭建起覆盖全市的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网络。不仅为全市养猪场每年节约养殖成本5000万元以上,更显著改良了生猪的遗传性与生产性。“再也不用拉着猪跑十几里地去配种了,不仅方便,还为俺们省了钱,太好啦!”养殖户王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
面对猪蓝耳病、禽流感等冲击,冯现明冲锋在第一线。他主持建立起疫情预报体系,在每个乡镇设立疫情监测点,培养了200余名村级疫情观察员,有效降低了疫情暴发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感染率上升,人畜共患风险加剧,冯现明主动联合疾控部门构建联防机制,大幅减少了人间布病感染数量。2019年,冯现明又引进推广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填补了林州市病原学检测的空白,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与诊断技术的提升,为林州畜牧业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在原康镇下乡期间,冯现明偶遇一位老太太,关节疼痛导致她上肢抬举、屈伸困难,经多家医院治疗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冯现明发现,她有明确的宠物接触史。次日,冯现明前往老人家中,对其饲养的犬猫进行采样,经检测,确诊其病因是布病。明确症结后,通过对老人对症下药,不到半个月,老人的症状得到控制,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后来,老人特意坐着公交车来到县城,只为当面道一声感谢。这声朴素的道谢,让冯现明更坚定了深耕业务领域、追求“专业更专”的想法。
履职担当打通政策堵点
“要把群众的声音传上去,让好的政策落下来。”这是冯现明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3年夏季,在临淇镇的走访中,冯现明发现了一项免疫补贴政策遇阻的原因:按要求,养殖户需通过手机App上传疫苗发票、疫苗瓶及免疫工作照等资料,还要提供合格的免疫效果检测报告。手续繁杂,让不少养殖户为此犯了难:老年养殖户不会操作App,老年机用户甚至不具备使用条件,无法享受补贴;即便能操作,规模小于1000头的猪场也因检测费用超过补贴金额,参与积极性低,政策推广受阻。
冯现明跑遍了林州市120多个不同规模的养殖场深入调研,详细记录养殖户操作困难、小规模猪场成本倒挂等12类问题,并系统整理调研材料,形成《关于优化动物免疫补贴政策的建议》。
这件带有“泥土气息”的提案很快引起了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重视,省农业农村厅迅速调整:检测工作改由部门承担,养殖场无须再提供报告。这不仅大幅减轻了养殖场户的负担,更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冯现明围绕畜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户权益保障等主题,提交提案15件,其中8件被列为市政协重点提案,推动解决了养殖场用地难、贷款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使命担当书写履职答卷
冯现明始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攻克技术难关为己任。他创新建立农技“课堂﹢田间”培养模式,把课堂搬到养殖场,把讲台设在猪圈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疫知识、养殖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养殖户和技术人员超2000人次,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农技推广骨干。
凭借突出的成绩,冯现明获评全国“最美农技员”、“安阳市首席科普专家”,他带领的团队也先后荣获“河南省畜牧行业先进集体”“安阳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冯现明深耕防疫技术攻关:2018年推广“动物疫病净化”技术,助力企业成为林州市首个“河南省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该项目于2020年获河南省政府“农牧渔业丰收奖”;联合企业攻关抗生素替代产品研究,推广的“规模猪场抗生素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列为安阳市重点研发项目。
2024年,冯现明又领衔创建林州市首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多次对接省市部门明确创建标准和申报流程,为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荣誉背后,是冯现明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担当:“政协委员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专业所长,一头挑着群众期盼,这两头的重量,就是履职的责任。”
当被问及履职体会,冯现明沉思片刻,指着办公室墙上的林州畜牧发展和网格化监管图对记者说:“答案都在这片山水间,群众的需求在哪,我的担当就在哪。”
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