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元级 Hi-Fi 音频市场,不少器材常陷入“凑活听”的怪圈 —— 要么性能缩水,要么音质一般。但飞傲今年推出的 K13 R2R (以下简称K13)台式解码前级耳放,却在这个价位里交出了惊喜答卷:它用 R2R 解码核心与全平衡设计,把中高端机型的声音质感下放到千元级;搭配价位相当的 FT13 封闭木碗耳机体验后,更凸显出其作为桌面解码耳放的超高性价比。过去两周,我从日常操作、核心性能到多场景适配,完整体验了这款 “千元级解码前级耳放”,接下来就聊聊它的真实表现。
初见好感
拆开飞傲 K13 的包装,"扎实" 二字便跃然而出。加厚一体成型的铝合金机身,因内置电源与元器件的全面升级,重量近乎达到前代 K11 的两倍,捧在手中分量十足。外观设计上延续了 K11 的风格,正中间一块定制的 LCD 高清显示屏,虽然尺寸不大,却能实时精准显示采样率、增益档位、输出模式、蓝牙连接状态等重要信息,让用户对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两个经过优化升级的旋钮集成按键功能,近距离操作不仅便捷,还大大提升了效率。当然,K13也配备了红外遥控器,且支持 FiiO Control App互联。机身边缘精心设计的圆润倒角,完美解决了金属设备常见的硌手问题,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在千元级台式解码耳放产品中,这样的工业设计水准非常值得点赞。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当属顶部的 "天窗设计"。透过这扇 "天窗",整齐排列的 R2R 解码电路清晰可见,192 颗高精度低温漂的薄膜电阻有序排布,与数个芯片相互映衬,科技感十足。更有意思的是,开机后,天窗边缘的 RGB 氛围灯会根据采样率变换不同颜色:播放普通 CD 音质(44.1kHz)时呈现清新的天蓝色,切换到 384kHz 高码率文件则变为温暖的黄色,开启 DSD 硬解模式时又会变成盎然的绿色。这种极具创意的视觉设计,不仅增添了使用乐趣,更在潜意识中激发用户对 R2R架构解码的"模拟声" 的无限期待。
正面的耳机输出接口配置与 K11 保持一致,一个 4.4mm 平衡接口和一个 6.35mm 单端接口,转接后能够适配市面上绝大多数耳机,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功能方面的升级从背面接口便可窥见一斑:模拟输出由 K11 的一组 RCA 接口增加至两组,同时新增一组 XLR 平衡接口,无论是连接后级功放还是有源音箱都更加灵活;数字输入配备 2 个 USB Type-C接口、1 个光纤接口和 1 个同轴接口,此外还新增了蓝牙 5.4 无线连接功能,真正实现全场景适配。
电源部分与 K11 相比变化明显,K13支持 220V 交流和 12V 直流双输入模式:日常使用时,直接插市电即可,简单方便,还可更换发烧级电源线;若想追求更高级别的供电,12V 外置线性电源输入接口就派上大用场。推荐搭配飞傲自家的 PL50 线性电源,性价比很不错。
越级配置
对解码前级耳放来说,“能解什么、解得多好” 是衡量其性能的核心指标。飞傲 K13 在解码上支持最高384kHz/32bit 的 PCM 格式,以及DSD256 的 1Bit 硬解(需要在系统设置中,将DSD D2P改为DSD 1Bit)。相较于 K11 播放 DSD 文件时需转码为 PCM 的处理方式,K13直接处理原生 DSD 数据流。因此,K13 拥有更高的信噪比、更低的总谐波失真和更强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能更精准的还原音乐中的每一处细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DSD 编码特性,在硬解 DSD 格式时,设备输出音量通常会低于 PCM 格式,这属于正常现象。用户可通过调节增益或系统音量补偿,充分发挥 K13 的解码实力。
K13 的供电系统展现出越级配置水准。其内置 30W 开关电源,并覆盖合金镀镍屏蔽罩,能有效隔绝电磁干扰。采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独立供电的设计方案,从电源端杜绝了电路间的串扰。
驱动模块上,K13 搭载高端集成芯片方案 —— 核心驱动采用专为高保真场景设计的 TPA6120A,该芯片常应用于古典音乐录制、高端 HiFi 系统等对音色纯净度要求严苛的领域;配合 OPA1642 作为后级缓冲,在 32Ω 负载下可实现 2400mW+2400mW 的强劲输出功率,且支持三挡增益可调。K11 采用的 SGM8262 芯片更侧重消费级市场的性价比表现,同样负载下最高输出功率仅1300mW+1300mW。由此可见, K13 已突破入门定位,向中高端音质标准迈进。
从飞傲近期的新品布局来看,中高端机型K15 和 K17 均采用分立放大电路设计 —— 以 OPA1612 为运算放大核心,搭配多对三极管进行功率放大,这种方案兼顾了澎湃驱动力与细腻音质表现,每声道输出功率分别达到 3000mW(K15)和 4000mW(K17),是当下高端耳放的主流技术路线。在后续的实测中我们也发现,K13 的部分素质,已与 K15、K17 展现出相近的调校水准,这不禁让人期待:凭借成熟的 R2R 解码与分立放大技术储备,飞傲未来或许会推出将两者深度融合的旗舰级耳放产品,以满足发烧级用户的进阶需求。
虽然官方将 K13 定义为台式解码耳放,但它的全平衡设计和 XLR 模拟输出特性,使其完全具备作为解码前级使用的能力。使用 XLR 平衡接口连接后级功放或有源音箱时,相比 RCA 接口,XLR 凭借出色的屏蔽性能、更高的标准电平输出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能有效避免信号损耗。实际对比发现, K13 的XLR输出连接飞傲有源音箱SP5,声底更加纯净宁静,音频信号的分离度也得到显著提升。
在功能拓展方面,K13 支持实用的十段 PEQ 调节,用户既可以通过 APP 便捷操作,也能通过 USB 连接电脑进行细致调整。这一功能是前代产品 K11 所不具备的。值得一提的是,飞傲今年推出的多款带解码功能的产品,均配备了 PEQ 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音频调校可玩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PEQ 功能是针对数字音频文件进行实时调整,K13目前最高仅支持 PCM 格式下 192kHz/24bit 的音频规格处理 。
FT13木碗耳机
与 K13解码耳放一同发布的飞傲 FT13 木碗头戴耳机同样亮点十足,且这次一起送到了家电论坛北京体验中心试听。作为飞傲首款封闭木碗耳机 FT1 的升级之作,FT13 在延续经典的基础上,对木碗、振膜、耳机线等核心部件进行全面革新。
FT13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木碗材质的升级 —— 选用紫芯苏木作为主材。这种木材不仅硬度很高,其独特的色泽变化更具魅力:浅褐色的原材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沉淀为深邃迷人的绛紫色。紫芯苏木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便被广泛应用于高端乐器、奢华家具等领域,而 FT13 的木碗制作,更是凝聚了自然与匠心的双重雕琢。
从南美原产地运至江苏连云港,历经高温密炉稳定化处理、暗房数月沉淀,再经过选材、裁切、CNC 精雕、打磨抛光、上漆等多道工序,才最终成型。每副木碗都需 90 天自然着色,因其独特的生长纹理与反应时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外观,彰显 "与自然相融,与时间共生" 的设计理念。
在声学性能上,紫芯苏木的高密度与高硬度优势尽显,不仅具备天然耐腐蚀性,更能有效抑制腔体共振,让声音响应更迅速、纯净。耳机单元采用 60 毫米大尺寸动圈,振膜材料升级为欧洲寒带桦木。这种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的木材,纤维机械强度极高,搭配百年传承的传统抄纸工艺,通过浸泡、蒸煮、扣打制成木浆,并融入碳纤维丝与羊毛纤维,使振膜厚度仅 0.1mm,兼具高刚性与温润音色,呈现出自然耐听、情感丰富的音质表现。
配件方面,FT13 越级标配了古河单晶铜与无氧铜镀银混编线,采用八股 1000 支线芯设计,相比FT1标配的无氧铜镀银线,在平衡度与韵味上更胜一筹;配备小羊皮与麂皮绒布两款耳罩,前者带来高解析的通透听感,后者强化低频氛围感;提供 4.4mm 平衡、3.5mm 单端等四款可换插头,满足多样化设备连接需求。全新优化的头梁设计,大幅提升佩戴舒适度与视觉质感,单从外观来看,很难相信这是一款千元级耳机。
此外,W 形振膜、U 型阻尼笛管、进口 CCAW 大音圈等 FT1 的经典声学设计也得以延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低阻抗高灵敏度耳机,FT13 即便使用手机直推也能有不错表现,但搭配小尾巴或台式耳放时,更能释放其声音潜力。相比飞傲旗下的开放式耳机,FT13 封闭式设计带来的独特听感,也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体验维度。
对比试听
手头虽没有飞傲 K13 的前代机型 K11,但我选择使用已陪伴一年的 DM13 CD 随身听进行对比。这款随身听与 K11 采用相同的放大芯片,只是数量少一组,驱动力减半。不过,驱动 FT13 这类低阻高灵敏度耳机倒也游刃有余。有趣的是,DM13 还能作为高素质音源,与 K13 解码耳放搭配使用。
当我播放布伦德尔演绎的《图画展览会》时,差异立现。开篇 “漫步” 主题的钢琴声响起,K13 驱动下的音质明显优于 DM13 直推:高音清澈通透,低音扎实富有弹性,声音密度也更出好。进入 “基辅大门” 段落,K13 的全平衡电路更是展现出强大实力,将铜管乐器的辉煌与钢琴的厚重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背景纯净无杂讯。
这般显著的听感差异,不仅源于两款设备放大芯片的不同,供电方式、解码技术、电路设计以及元器件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同样影响深远。便携设备由于体积与重量的限制,难免需要做出诸多妥协。因此,若条件允许,选择台式耳放无疑能带来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换上毛阿敏的京剧发烧碟《凌云志》后,飞傲 K13 与 FT13 的搭配展现出越级般的中频实力。人声清澈且富有质感,齿音控制恰到好处,音色既不尖锐也不沉闷。以 "定军山" 选段为例,唱腔尾音的泛音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连录音现场细微的空间混响都能清晰捕捉,这样的细节还原在千元级解码耳放中实属罕见。后续更换麂皮绒布耳罩后,人声韵味愈发醇厚,伴奏的锣鼓声也更具穿透力,整体氛围感瞬间拉满。
飞傲的FT1 耳机我是有的,在佩戴体验上,FT13 的头梁松紧度设计更为合理,相比之下 FT1 略紧;FT13 耳罩中间的镂空面积更大,有效避免了 FT1 在我佩戴出现的压耳问题。但 FT1 的耳罩更厚,密封隔音上稍占优势。此外,FT13 的木饰面细腻温润,不仅带来视觉上的高级感,还提供独特的触感体验。
当使用 FT1 耳机搭配 K13,并换上 FT13 标配的古河耳机线后,比FT1标配的耳机线,在中高频的通透度、背景分离度以及层次感都有所提升。所以后续的对比试听,均采用这条 FT13 原装搭配的古河耳机线作为标准配置。
对比两款耳机,可能是新耳机的原因,FT13 目前在宽松度上略逊于已使用近一年的 FT1。不过在高频泛音与延展性方面,FT13 展现出明显优势,声音层次与结像也更为清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音质提升虽然可圈可点,但相比其在外观设计与线材配置上的升级,显得稍显克制。
面对飞傲的中高端开放式耳机 FT5,K13 的表现同样令人期待。尽管 FT5 与 FT1、FT13 一样采用高灵敏度设计,但在搭配 K13 时,将增益调至高档,方能解锁其最佳音质。戴上 FT5 耳机,再次聆听布伦德尔演绎的《图画展览会》第一首 "漫步",得益于 K13 的 R2R 模拟解码架构,声音的宽松度、信息量与声场表现全面超越 FT1 和 FT13。温润细腻的质感扑面而来,声底的厚度与温暖感尽显无遗。当再切换回 FT13,会明显感受到声音密度和温暖感都有所减弱。
在此之前,不少用户评价 K13 的部分声音表现已经有追赶售价几乎翻倍的 K15。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还是以 DM13 作为信号源,搭配 FT13 耳机试听布伦德尔演奏的《图画展览会》。试听过程中,两款耳放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声音风格:K13 延续 R2R 解码的温润特质,让钢琴泛音自然舒展,音色柔和耐听;而 K15 凭借分立放大电路,营造出更为开阔的声场,钢琴结像清晰锐利,甚至能捕捉到琴键起落的细微机械声。
当换用 FT5 耳机时,两者差异更为显著。面对大动态段落,即便开启高档增益,K13 也稍显吃力,低频响应速度不及 K15;反观 K15 则能轻松驾驭,在声场纵深感与细节还原度上优势明显。不过从性价比角度考量,K13 的表现已足够出色,特别是搭配 FT13 耳机,其低阻抗高灵敏度特性与 K13 高度适配,声音质感与密度等方面确实有追赶K15的势头,而 R2R 解码赋予的独特韵味,更是让其与众不同。
在音源选择上,我们除了使用DM13 CD 随身听外,还搭配了飞傲首款全尺寸台式数播 S15,丰富的曲库资源为横向对比提供更多参考,特别是对 DSD 格式音乐文件的播放,总体上声音的特点和播放CD唱片几乎一致,这也侧面验证了 K13 对不同音源格式的良好兼容性。
在试听 K13 作为解码前级的功能时,我选择用 XLR 平衡输出连接飞傲 SP5 有源音箱。由于 SP5 本身具备音量调节功能,因此将 K13 的输出设置为 LO 模式,此时平衡输出的音量最大,这样能让声音的动态和细节展现得更为全面。实际聆听下来,经过 K13 解码后的声音相比 SP5 直连电脑或 DM13,R2R解码那种独特的音色韵味优势显现出来:小提琴的泛音柔和悠扬,钢琴音色温润饱满,人声更是饱含情感。
总结
飞傲 K13 作为千元级台式 R2R 解码前级耳放,确实担得起 “醇臻好声” 的评价:它用 R2R 解码核心、全平衡电路、屏蔽电源,把中高端机型的声音质感下放到千元级;同时兼顾耳放、前级、蓝牙功能,适配耳机、音箱等多种设备,避免了 “单一功能” 的局限。
从实际体验看,它的优势很突出:声音温润细腻,细节捕捉到位,不管推耳机还是当前级连音箱,都能呈现有情感的听感;操作便捷,屏幕信息全,12V电源接口设计还留了升级空间,新手和进阶用户都能用。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千元级 Hi-Fi 的核心需求就是 “听得开心、用得省心”,而 K13 刚好做到了这一点。
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