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8年,正值秦昭襄王在位第五十载,秦国面临着一场关乎国运的重大战事。当时,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决定对赵国都城邯郸发动全面进攻,他首先派遣了五大夫王陵率领精锐之师出征。然而战局发展出人意料,王陵的部队在邯郸城下遭遇顽强抵抗,折损了大量兵力和物资,战况陷入胶着。面对这一不利局面,秦王不得不重新考虑统帅人选,他首先想到的是战功赫赫的名将白起。但令人意外的是,白起以邯郸城防坚固、补给困难为由婉拒了任命。无奈之下,秦王又改派王龁接掌兵权,可惜这位将领同样未能扭转战局,在多次交战中损兵折将。愤怒的昭襄王再次强令白起出征,但此时白起称病不出,最终激怒了秦王。昭襄王一怒之下,将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贬为普通士兵,并流放至边远的阴密地区。更令人唏嘘的是,当白起行至杜邮时,接到了秦王赐予的宝剑,这位曾经威震六国的名将,最终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自白起离世的公元前257年起,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国在这36年的征战中仅遭遇了三次重大失利。第一次挫折发生在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当时秦国名将蒙骜率领大军进攻魏国,先后攻克了高都和汲县两座重镇。得胜后的蒙骜并未停歇,转而挥师北上攻打赵国,以雷霆之势连克榆次、新城、狼孟等战略要地,总计攻占赵国三十七座城池。与此同时,王龁也率部攻取了上党地区,并在此设立太原郡。然而就在秦军势如破竹之际,魏国名将信陵君魏无忌联合韩、赵、楚、燕四国组成联军,在黄河以北对秦军发起猛烈反攻。这场战役中,秦军势受挫,被迫退守黄河以南,连战功赫赫的蒙骜也尝到了失败的苦果。
展开剩余58%第二次重大失利发生在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当时秦国大将桓齮率精锐之师进攻赵国。在宜安和肥下地区,他遭遇了从北部雁门关紧急回防的赵国名将李牧。这场战役中,李牧充分发挥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秦军引入预设战场后实施包围歼灭。此战不仅重创秦军主力,更让李牧一战成名,被赵王封为武安君,成为赵国军事支柱。
第三次失败紧随其后,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不甘心前次失利,再次调集大军分兵两路进犯赵国。李牧与司马尚在番吾地区设伏,成功击溃其中一路秦军,并准备合围另一路。面对如此危局,秦军统帅意识到继续作战将陷入更大困境,只得下令全军紧急撤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场与李牧的交锋中,秦军总计损失了约十五万精锐部队,堪称秦国统一进程中最惨重的军事挫折之一。
纵观战国历史,白起与李牧堪称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两人都具备超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指挥能力。即便假设白起当时仍在世并指挥第一次战役,面对五国联军的强大兵力和魏无忌的出色指挥,以当时秦军的处境也很难扭转战局。至于后来与李牧的两次交锋,考虑到白起与李牧军事才能旗鼓相当,若由白起亲自领军,战局很可能会陷入长期对峙。在后勤补给和客场作战的不利条件下,即便强如白起,最终恐怕也不得不选择战略性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些战役充分说明,即便是在秦国最强大的时期,统一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