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是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小说,它以商朝覆灭、周朝崛起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小说讲述了姬昌、姬发、姜尚等人物的英雄事迹,他们成为了民间脍炙人口的“明星”。通过这部作品,许多人对这一段历史得以窥见一斑,尽管其中许多细节依然模糊不清。书中将神话与历史巧妙交织,使人们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商周之际的动荡时期,围绕神魔大战和两教交锋的故事展开。这场大规模的商周之争被赋予了浓厚的天命论色彩,书中通过“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的观念,贯穿始终,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在小说的结局中,姜尚带领周人击败殷商势力后,前往灵台,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封神之举。尽管小说中并无记载商周之战曾真有365位神人被封,但通过对功勋的奖赏与分封,小说描绘了一幅和谐而盛大的场面,展现了天命与封赏的政治理想。
虽然《封神演义》充满了神奇和荒诞的情节,它依然反映了商周更替的历史大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明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周朝开创天命制度与分封制度的过程。周朝不仅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更是第一个实现天命与分封制度的朝代。
展开剩余81%周朝的天命观念,明确提出周人推翻商朝,是遵循天命之举,借此激励自己,进而影响天下人。为了进一步确立王朝的合法性,周人还将自己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意指“天之子”,其地位远高于其他诸神。同时,为了彰显与商朝的不同,周人降低了“帝”号的地位,改为“王”,象征着天命的独特性。
当武王姬发摧毁商朝之后,他站在高山上遥望昔日朝歌的遗址,目睹那象征商朝国运的鹿台在烈焰中化为瓦砾,内心感慨万千。他对弟弟姬旦说道:“母亲太姒曾梦见商朝被妖魔侵占,外祖父帝乙命我剪除商朝魔幻,从此上天不再接受商朝的祭祀。商朝曾承受天命,然而却辜负了天命,最终才会遭到灭亡。”
天命的观念在周朝建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姬旦重新阐释并成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王朝,尤其是影响了“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观念。这种思想直到五百年后的孔子时期,仍然得到深切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同时,周朝还开创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顾名思义,意味着将国家分封给王族和功臣。周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诞生,周武王战胜商朝后,便开始了这一重要的政治变革。封地的划分并非单纯的土地分配,而是关系到王朝政权的稳固,尤其是如何处理那些原商朝的势力和领土,显得尤为关键。
周朝实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封赏,周武王和周公旦亲自主持。周朝的爵位制度被明确划分为五级:公、侯、伯、子、男,最高等级为公爵。封地和爵位的分配,不仅体现了对功臣的奖赏,也有利于巩固周朝的统治。例如,微子启作为商朝的后代被封为宋国的公爵,黄帝的后裔被封在了陈国,成为陈公。
在周朝的封赏制度中,姜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得到了极高的封赏。他不仅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因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被封为齐侯,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基地。姜尚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分别继承了齐侯与纪侯的封号,成为周朝的两位重要贵族,足见姜尚的巨大功劳。
武王的封赏制度还包括将全国分为七十一国,姬发的兄弟和其他姬姓王族占据了其中近一半的席位。例如,周公姬旦被封为鲁国的诸侯,召公姬奭则封于燕国,这些重要的王族贵族被分封到各地,保障了周朝的统治力量。
为了安抚殷商的遗民,周武王采纳了周公姬旦的建议,将商朝遗民的处理分为“以殷治殷”的策略。周武王封殷商遗王武庚为殷国的统治者,派遣自己的亲弟弟们管理其他殷商势力,以确保殷商的势力不再对周朝构成威胁。这一系列策略被历史学者称为“周初三监”。
然而,周武王的死,特别是在他去世后仅两年,周朝政权依然未稳,导致了即刻的政局动荡。武庚在殷商遗地发起叛乱,姬鲜(管叔)等三监对周公姬旦的辅政产生了怀疑,认为他有篡位之心,甚至认为自己应该继承王位。东夷各族部落也趁机开始反叛,企图挑战周朝的统治。
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姬旦带领周军亲自东征,镇压了包括武庚叛乱在内的多次暴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姬旦不仅稳定了东部疆域,还通过强力的军事行动平定了东部的五十多个国家,使得周朝的疆域从东至大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最终确立了东方大国的地位。
姬旦的东征,不仅体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为周朝建立了更加牢固的政权根基。在此基础上,周公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和分割,将周朝的贵族和功臣分封至各地,进一步巩固了王朝的稳定。
这次胜利为周朝的政治局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为后来的国家管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处理殷商遗民的过程中,周公的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