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刘基,年仅12岁便考中秀才,14岁开始学习《春秋》,17岁专心攻读理学,23岁便在科举中一举成名,成为进士。因其早慧与才智,世人称他为神童。从小便显露出过人的聪颖与博学,他所遇的每位老师都惊叹不已,纷纷称赞他有魏征、孔明的才学。
但命运弄人,刘基虽然才华横溢,却生逢乱世。虽自认拥有“王佐之才”,可他在仕途上始终未能受到应有的重用。刘基常常自叹不如刘表,觉得自己没有那样的伯乐可以依赖,也没有刘表那样的机会。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经过多次政治上的起伏和失望,刘基愤而辞去官职,决定告别腐败的元朝政府。他回到家乡,隐居下来,开始潜心著书立说,尽量避免过多曝光,保持低调,等待那位能够与他共图治国安邦的贤明君主。
在隐居期间,刘基作下了《题太公钓渭图》。此时他尚未投奔朱元璋,在诗中,他以姜太公自喻,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
《题太公钓渭图》: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展开剩余80%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明 刘基 《题太公钓渭图》
简译:
商纣王荒淫无道,夜夜在装饰华丽的美玉房中纵情享乐;而姜太公则孤独地在渭水边垂钓,默默等待那个能够识拔他的明主。
尽管当时姜太公贫寒,但他为人谦逊,胸怀宽广,对金钱和权势并不执着。他偶然应验了周文王梦中的兆象,被其欣赏并尊为帝王的导师。
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成就一番事业,这一切仿佛是上天注定的命运。这一切又怎能不引起我对未来的深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太公钓渭图”的画作抒发了作者的远大理想,并对自己现状进行了反思。第一句“璇室群酣夜”点明了商朝末年社会的腐化与堕落,商纣王沉迷酒色,荒废政事,民众疾苦。而第二句“璜溪独钓时”则转入姜太公的形象,姜太公虽处于贫困之中,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向,期待能遇到明君。
在商纣王的腐败和昏庸中,姜子牙有着远大的抱负与治国理政的才能,但一直未能找到一个适合施展才华的君主。他游历四方,直到70岁才在渭水边垂钓,等待一个明君的出现。这种高洁的品格和执着的心态令刘基不禁产生共鸣——他自己也正处于元朝末年的腐化之中,身怀大志却没有良机。
“璇室”即是指商纣王奢华的宫殿,而“璜溪”则是姜子牙垂钓的渭水,传说中姜子牙在此地捞得了璜玉,这样的背景为后文的姜子牙形象奠定了基础。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这一句,刘基通过描写姜子牙与流水相对的画面,寓意他看透了荣华富贵,超脱于功名利禄,展现了高洁的品格。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在这两句中,刘基回忆起姜子牙与周文王的相遇。周文王为一位远见卓识的君主,且深知姜子牙的才华,最终邀请姜子牙辅佐自己。周文王的梦兆——非熊的兆象,正是他与姜子牙相遇的关键。姜子牙的学识与谋略最终获得了周文王的认可。
最后,“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这一句道出刘基的心声——他深信如同姜子牙最终能遇到周文王一样,自己也一定能遇到那个值得辅佐的明君,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刘基通过这句诗,既是对姜子牙的传世成就的追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写在后面:
风急雨骤,云压雷鸣,雷声震地。雨后,那池塘中草色依然葱翠,蛙声此起彼伏,充满生机——《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没有人的一生会永远阳光明媚,风雨来时,谁能预测未来的路?因此,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时,必须学会勇敢面对,经历了风雨,才会见到彩虹。
刘基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早年的他在元朝官场中遭遇了多次打压,屡屡受挫。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他最终看清了局势,与元廷断绝了关系。至正二十年(1360年),50岁的刘基终于得到了明主朱元璋的赏识,成为了他的谋士。朱元璋深知刘基的才智,任命他为辅佐开创大明基业的重要人物。
在与朱元璋的合作中,刘基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大明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此时,刘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舞台,并通过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出谋划策,最终成就了一段传奇。
刘基的《题太公钓渭图》通过对画作的细致描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志向。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姜太公不遇时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对未来的期望。它是一首深刻的题画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注: 本文系刘玲子原创,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