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熊猫一直是中国展现友谊的象征,当时中国向美国赠送了一对熊猫幼崽,以感谢美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的支持。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北京之行之后,又有两只熊猫特使随后到来。
这些笨手笨脚的熊猫为何能在外交事务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源自近一个世纪前两位美国探险家的一次探险。正如记者纳塔利娅 · 霍尔特在她的新书《云中野兽:罗斯福兄弟寻找神兽大熊猫的惊险之旅》中所详述的那样,一次已被众人遗忘、穿越中国南方的惊险之旅引发了全球熊猫热。
1928 年 12 月,美国前总统西奥多 · 罗斯福的六个孩子中的两个——泰德和克米特,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赞助下前往中国探险。他们的目标是带回一种黑白相间的熊皮,因为这种皮毛非常罕见,一旦成功就会让兄弟俩一举成名。人们对大熊猫知之甚少,罗斯福兄弟也不确定到底该从哪里开始。没人知道熊猫住在哪里,吃什么,行动轨迹如何。
这解释了想逃离父亲声誉影响的罗斯福兄弟为何花了那么多时间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因为科学家们当时认为,这种熊——如果真是熊的话——不应该不生活在冰雪覆盖的土地上。毕竟,在他们看来,熊猫的皮毛和北极熊的皮毛有一半是相同的。猎人和研究人员也认为,熊猫非常具有攻击性。霍尔特写道,双色熊"似乎是一个终极挑战:它是一种极其难以想象的大型哺乳动物,因为没有人记录过它的习性,它可能像北极熊一样致命,像黑熊一样具有威胁性,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栖息地生活着"。
霍尔特利用当时的信件、探险日记、采访实录和罗斯福兄弟自己撰写的《追踪大熊猫》一书,将他们兄弟俩的旅程置于更广泛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中,展示了保护与狩猎的观点演变,提出过去一个世纪世界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问题,以及熊猫外交的出现。
兄弟俩的探险由于得到当地向导的帮助而显得不那么艰辛。向导们"不得不走在罗斯福兄弟前面很远的地方,用拳头敲雪",帮助他们开辟出一条小道。霍尔特在书中强调了向导们的艰苦劳动,以及罗斯福兄弟的中文翻译杰克 · 杨所做的工作。杰克 · 杨后来也成为一名探险家。
这对兄弟花了近六个月时间,才在中国的竹林中找到他们日思夜想的黑白双色熊。这表明,即便在一个世纪以前,大熊猫也如今天一样罕见。
在霍尔特的书中,不仅罗斯福兄弟一直没看见熊猫,读者也无法从书中看到熊猫,因为作者的重点是描述这次探险过程和途中遇到的各种危险。直到该书进行到四分之三的时候,罗斯福兄弟才终于看到他们的猎物,并扣动扳机,杀死了现在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动物。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猎杀大熊猫是不可想象的。霍尔特透露,这在当时也是令人不快的行为,因为罗斯福兄弟遇到的当地彝族人拒绝猎杀熊猫,尽管熊猫们破坏了当地人的养蜂场。根据导游的翻译,彝族人认为,熊猫是一种"超自然的生物,是半神的存在",并指出熊猫"并不可怕"。
罗斯福兄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那只昏昏欲睡、慢吞吞的熊并没有攻击性,而是"一位绅士"。霍尔特写道:"他们造成的黑暗现实就像幽灵一样在眼前跳跃,遮住他们的视线。从熊猫倒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意识到,熊猫是从来不想伤害其他生物的。"
在罗斯福兄弟归来之后,更多西方人开始到中国探险,希望能捕捉到这种难以见到的熊。作家薇姬 · 康斯坦丁 · 克罗克在《淑女与熊猫》一书中,生动记录了 1936 年纽约社会名流露丝 · 哈克尼斯第一次将一只活的熊猫幼崽带回美国的过程。在那之后,中国很快开始打击捕捉和出口活体大熊猫的行为,加强了对大熊猫的保护。
一些学者说,现在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熊猫外交热中。乔治城大学外交研究所所长芭芭拉 · 博丁说,各国对大熊猫的渴望不仅是因为熊猫本身,还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东西,即在地缘政治联盟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本文由美国外交政策网站 6 月 27 日发表,原题为《一次探险开启长达一个世纪的熊猫热》,作者是格洛丽亚 · 迪基。
微信审核 | 邓媛
内容编审 | 陈锐 卢娟
微信编辑 | 董磊
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