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灭楚之战堪称关键一役。战前,年轻将领李信信心满满地向秦王政表示仅需二十万兵力即可攻灭楚国,而老将王翦则坚持认为非六十万大军不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建议,秦王政最终选择了相信李信,结果却遭遇惨败。
临阵换将向来是兵家大忌,但面对李信的失利,秦王政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这次他不仅采纳了王翦的建议,更倾全国之力为其调集了六十万大军。事实证明,王翦确实不负众望。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他率军与楚国名将项燕展开决战,最终攻破楚国都城寿春,完成了灭楚大业。这场战役堪称继长平之战后,秦军取得的又一辉煌胜利。
自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秦国国力之强盛,已非任何诸侯国能够单独抗衡。此时六国本应联合抗秦,但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加上秦国不断派遣间谍离间各国君臣关系,导致合纵策略屡屡受挫。在灭楚之前,秦国已先后攻灭韩国、赵国。王翦之子王贲更是在攻魏之前,先夺取了楚国北部十余座城池,为后续战事扫清障碍。待魏国灭亡后,灭楚之战便正式拉开序幕。
展开剩余54%在选将问题上,秦王政原本更信任年轻将领李信。李信在灭赵之战中表现出色,后又成功追击燕国太子丹,立下大功。当被问及灭楚所需兵力时,李信自信地表示二十万足矣。而老将王翦则坚持需要六十万大军。秦王政认为王翦过于保守,遂决定启用李信。结果李信与蒙恬分兵攻楚时,后方遭到昌平君突袭,又被项燕率军追击,最终惨败而归。
面对败局,秦王政不得不亲自前往王翦家乡,请其出山。王翦仍坚持需要六十万大军,并巧妙地向秦王政讨要田宅以消除其疑虑。获得兵权后,王翦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与楚军对峙长达一年之久。待楚军士气低落时,突然发动进攻,一举击溃楚军,斩杀项燕,最终攻入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分析王翦坚持要六十万大军的原因:首先,大军压境可震慑楚军;其次,楚国虽衰,但底蕴犹存;再者,秦楚世仇,楚人反抗意志坚决;最后,灭国之战需要足够兵力确保全面胜利。此外,李信败后,更需要重振秦军士气。王翦的深谋远虑,最终成就了这场经典的灭国之战。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配资中国,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